大事记
1989年后全面发展
- 1989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组织实施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简称NCFC ),国内称之为“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联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承担,主要目标为在中关村地区建成一个骨干网络,将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三个院/校的网络连接起来,提供高性能的网络服务设施及超级计算机应用。计算中心代表北京大学参加“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并具体承担校园网的建设任务。
- 1991年6月,计算中心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室先进集体。
- 1991年9月,计算中心被国家教委评为高等学校实验室先进集体。
- 1992年1月,在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义遒的支持下,计算中心开始承担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王一心、孙绍芳、李润娥、计算机研究所的龚理嘉等人开始进行系统筹划工作。
- 1992年7月,王一心代表计算中心起草制定了“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提交校长办公会议。校长办公会议进行了讨论并对以下主要问题提出明确意见: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中的职能支持由校长办公室负责,技术支持由计算中心负责;公用设施的经费支持方面,学校从92年到95年每年拨20万专款用于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各职能部处、院系、所、中心自筹资金用于本单位的子网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 1992年9月,北京大学校园网申请获得一个B类IP地址162.105.0.0/16。
- 1992年12月,北京大学校园网(一期)正式开通,当时校园网的主干网采用了10兆速率的光纤以太网,用光缆将11栋教学实验楼的21个子网、400多台计算机联网,楼内的局域网采用粗/细同轴电缆。校园网以TCP/IP为主要协议,PC+Netware做路由器,提供的网络服务主要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与共享、远程登录、域名服务等。
- 1993年1月20日,北京大学校园网通过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组织的验收。验收小组认为北京大学校园网络建设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达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
- 1993年2月开学时,微机室有PC-XT30台,PC-286 30台,PC-386 26台。可供学生86人上机。
- 1993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管理信息中心”,用于组织和领导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时任副校长的迟惠生教授兼任中心主任,计算中心副主任黄达武和王一心兼任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黄达武同时兼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尽管管理信息中心为虚体单位,但其干部配备一方面体现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所必须的“第一把手原则”,另一方面倚靠校长办公室和计算中心两个实体单位发挥其职能支持和技术支持作用,从组织上落实了1992年7月14日校长办公会议的精神。
- 1993年3月,计算中心正式启动开发“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本(专)科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工作。该系统共包括八个子系统:招生管理子系统,院、系级本专科生教务管理子系统,学籍管理子系统,教学研究子系统,教学管理子系统,排课表子系统,公共课教务管理子系统,毕业生分配子系统。从1994年开始到1996年,各子系统陆续在北京大学投入使用。
- 1993年春天,计算中心开始承担北京大学成人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工作,主要有脱产和夜大学两种办学类型,当年度共招收学生81人。
- 1993年9月,学校又购进60台PC-386,此时共有150多台微机提供全校教学和科研使用。
- 1993年10月,计算中心以“北京大学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为题报自然科学处立项,计划1995年完成。该项目的总体设计方案采用九十年代最为先进的Client/Server体系结构,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引进了在开放性和数据库的异构能力比较强的美国Sybase公司的数据库和复制技术。自此,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 1993年底,由于DPS8淘汰,龚理嘉、朱万森、马莲芬将“Honeywell DPS8 大学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改成微机版(foxbase)。
- 1994年5月,北京大学校园网通过NCFC的64K速率出口专线实现了与Internet的连通,并全面提供Internet的各项网络应用服务。
- 1994 年11月,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投资、教委主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八大地区十所高校承担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示范工程(CERNET)”开始实施,北京大学具体承担CERNET 华北地区网络北京大学主节点的建设任务。CERNET 华北地区网络北京大学主节点的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北京大学校园网的软、硬件资源,初步建成了校园网上的Internet的信息服务系统。
- 1995年3月,计算中心党支部改选,由孙光斗任党支部书记。
- 1995年8月,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网络中心”,挂靠计算中心,主要负责北大校园网的建设,任命计算中心主任张兴华兼任网络中心主任,王一心和刘贺湘为副主任。计算中心网络室作为北京大学网络中心的技术实体,具体负责北京大学校园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
- 1995年10月,购置方正586微机,以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结束后赠送给北大计算中心的惠普486机,计算中心整个教学微机数量增加到280台左右。
- 1995年11月,计算中心建立起模拟电话拨号网络系统,为全校师生提供电话拨号入网服务,使教师可以在家上网。
- 1995年12月,北京大学主页第一版正式对外开通。这是北京大学校园网建设初期计算中心与校长办公室合作的一个项目,旨在通过Internet对外宣传北大,让世界了解北大。主页分中、英文两版,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的历史、人物、风光、院系、师资、课程介绍等,因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成为当时国内最著名的网站之一。
- 1995年12月,计算中心完成CERNET华北地区网络北京大学主节点的建设任务。北京大学校园网通过光缆以10兆速率与CERNET网控中心相连。
- 1995年下半年,计算中心完成从红二楼分别向办公楼、南阁、勺园、后勤大楼和红三楼的五条多模光缆的铺设工作;同时对北京大学局域网进行第一次更新改造,将铜轴电缆、HUB分别升级到RJ45双绞线和交换机。
- 1996年1月8日, CERNET华北地区网络北京大学主节点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验收和鉴定。鉴定小组认为网点建设采用的技术已经达到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中文信息资源建设、国外信息资源镜像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九十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
- 1996年秋,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IBM技术中心”,由计算中心管理,其任务是将当时的最新计算机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并为IBM公司的用户进行技术培训。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等领导和技术同行出席了成立大会。
- 1996年10月,北京大学主页获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96“JAVA杯HomePage竞赛”三等奖。
- 1996年12月,计算中心开发的“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
- 1996年12月,计算中心与生命学院合作完成了移植与开发生物基因数据库。
- 1996年,由计算中心开发的“高校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综合查询与统计系统”和“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系统”投入运行。
- 1996年,计算中心承担北京大学“九五”“211工程”的“北京大学信息网络建设”项目,对校园网进行更新改造。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加铺27公里光缆,校园网的网络连接从20多栋楼扩展到50多栋楼;改造30栋楼内局域网,从粗、细同轴电缆改造成5类双绞线;更新主干网网络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