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概况

大事记


  1963年初建     1972年重建     1985年全新发展     1989年后全面发展     1997年后高速发展  

1963年初建

1963年,教育部为高校争取到两台103计算机的指标,其中一台分配给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承担了购买计算机、建立机房的任务,并随即成立计算中心,行政上隶属数学力学系。计算中心由数学力学系徐翠薇任主任、由无线电系调来王丕显为机房负责人,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调来贾秉文,从北京无线电技术学校调来施来荣等三人,参加计算机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等技术工作。程序组(软件人员)由计算数学教研室抽调来的部分教员以及数学力学系应届毕业留校的徐联舫等人组成。

    1963年暑假后,103计算机到货,机房设在200号(昌平校区),经过近半年的安装调试,1964年初提供试用。该计算机主要用于程序组、力学专业和计算数学专业的老师等上机算题,还为本科生提供毕业实习。103计算机是我国仿制苏联的M-3电子管计算机,运算速度为 30 次/秒,用磁鼓当内存,存储容量为1024字,字长为32位、定点,后将内存换为磁芯存储器,存储容量为2048字,运算速度提高到2000 次/秒。该计算机是北京大学乃至我国高校拥有的第一台数字计算机。

    1963年12月24日,时任数学力学系副系主任程民德教授在系党总支会议上传达了在西安召开全国计算技术会议精神:全国成立两个计算中心,南方一个设在南京,北方一个设在北京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合办。同时,程民德教授传达了陆平校长对建设计算中心的意见:不能将计算中心仅仅看成为一个系、一个教研室或两个系两个教研室的事情,应看成为学校的,以后还是几个学校的事情。建设工作可分两阶段,当前筹备阶段就应由学校抓,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由张龙祥同志挂帅,两系系主任参加,两个教研室哪些人参加可由系里确定。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自1964年下半年后,学校难以顾及计算中心的发展,但仍在1964年和1965年为计算中心留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和无线电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形成了计算中心三十多人的计算机软、硬件队伍。

    1966年,“文化大革命”使得计算中心处于建设停顿状态,而后中心软、硬件人员大部分被调到于1969年筹建的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参加了我国第一台每秒运行一百万次的“DJS-11型(150)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