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1985年全新发展
- 1985年3月,计算中心升级为处级建制,定位为面向全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大型实验室。9月,张兴华被任命为主任,后王一心和黄达武被任命为副主任,孙光斗为办公室主任,吕风翥为党支部书记。计算中心下设运行室、应用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动力室和办公室五个科室。
- 1985年,计算中心成立技术开发部,目的是加强与社会上的联系,开办各种计算机应用短训班,推广计算中心自主开发的软、硬件产品,承接各种软件开发任务,经销微机等等,以充分发挥计算中心的技术专长,为社会提供服务。
- 1985年11月,由北京大学计算所、计算中心、财务处联合研制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通过国家教委鉴定。
- 1985年,计算中心与东语系合作研制成功蒙古文操作系统。
- 1985年,中心成立‘微机组’,搞微机应用开发,主要是开发研制了“高校财务管理软件系统”。
- 1986年6月,由北京大学计算中心编辑出版的“屏幕内外”正式创刊出版,内部发行。其宗旨是为计算机用户服务:成为计算中心和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计算中心和用户之间传输信息的通道,成为计算机用户之间交流使用计算机心得体会的园地。
- 1986年,计算中心与北京大学遥感所合作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壤侵蚀类型分级遥感目视解释与计算机制图软件系统”通过鉴定。
- 1986年,由北京大学计算所、计算中心、财务处联合研制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获北京地区管理软件一等奖和北大首届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 1986年,计算中心被评为北京大学1983-1985年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
- 1986年,计算中心先后开发HONEYWELL计算机公司DPS6、DPS8通信机和VAX7000机内存储器内存板,并批量生产,满足了北京大学和其他兄弟院校的需求,节约了外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 1986年,北京大学计算中心牵头联合清华计算中心、第二炮兵计算中心,成功研发DPS8/52大型机CPU系统,使DPS8/52机升级为DPS8/70系统,并于1987年6月9日通过国家教委鉴定。
- 1986年,计算中心研制成功BD气象绘图软件包。该软件为气象专业应用软件包。
- 1987年,计算中心与北京大学遥感所合作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壤侵蚀类型分级遥感目视解释与计算机制图软件系统”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计算中心为第二完成单位。
- 1987年9月26日,由计算中心、计算机系和设备实验室处合作研发的“Honeywell DPS8 大学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该系统于1988年5月获北京大学第二届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三等奖。该系统的运行,使北京大学设备实验是处于1988年12月1日获北京高教局系统仪器设备计算机管理先进集体。
- 1987年到1988年,计算中心在重点开发四用户板、八用户板的同时,还完成了智能八用户板和大型活动磁盘系统MSU-451型读写电路板的开发,为后来中心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1988年,北京大学购买了价值50万美元的美国ELXSI公司的6400小巨型计算机系统,并派遣林赛乐、高桂琴、黑振强、刘方焱四人到新加坡参加培训。4月初设备到货并安装验收完毕,向校内外用户提供使用。该系统是一个多CPU 系统,单个CPU 每秒可执行 600万条指令,是DPS8/52的5倍,虚拟存储空间大,尤其适合用于科学计算,经测试,其综合计算能力是DPS8/52的2.5倍。
- 1988年,计算中心承担“丹东化纤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当时丹东化纤公司是国家纺织部的重点企业,全国500强企业之一。王一心为该项目负责人,孙绍芳、唐祚继、王克宁、黄达武、李润娥、李红、高桂琴、人事部的王东和侯荣菊等人先后参加该项目的研制。1990年3月,该项目的一期工程完成并通过省级鉴定;1991年此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12月,该项目的二期工程完成,并在1992年第二届全国电子信息应用展览会上被评为优秀项目。该项目把握了当时微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趋势,采用XENIX多用户操作系统、INFORMIX网络数据库、C语言编程等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系统设计理念先进、功能完善、体系结构合理,再加上用户出色的工作业绩,使系统运行良好,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1988年,计算中心成立微机室,主要负责微机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应用开发工作,负责人为吴世琪、孙绍芳。
- 1988年学校购进39台Pc-Xt,微机组升为微机室,向学生开放微机教学。
- 1989年1月,计算中心出版的刊物“屏幕内外”更名为“计算中心通讯”。至此, “屏幕内外”共出版11期。